IOP起源    IOP设计    IOP愿景

改革开放后,社会从未有像今天一样充满焦虑和失去信心。多年的发展,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,毫无疑问带来了很多进步,创造了很多的增量,在增量不断创造的飞速发展的年份,的确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发展红利,但当底层需求被满足,增量的发掘变得异常困难,无形加剧了互联网其中一个核心逻辑“去掉中间商”的副作用,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。

所谓“去掉中间商”,做一个粗暴的假设,假设一个喝水的需求,社会需求一共是1亿瓶水,原来一瓶水10块钱,总需求是10亿,原来的逻辑是厂商->批发市场->小卖部->消费者,现在的逻辑是厂商->平台(抽佣)->消费者,带来的变化是这瓶水变成了5块钱,在供给匮乏的年份,可能需求会从1亿瓶变成2-3亿瓶,还能维持蛋糕的体量甚至增长,但在满足了底层需求之后,因为人不总会需要更多的水,总有满足的一天,假设1亿就是需求上限,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,卖水的生意从10亿变成了5亿,蛋糕变小了,更麻烦的是,赚到钱的人更少了,会带来其他需求消费的降级和压缩,使得整个增量的增长和发掘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境地。

那如何避免蛋糕越做越小的尴尬境地?把中间商加回来、把价格加上去?这种方式肯定不可行,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倒退,也不可能开倒车。只有做增量,发掘新需求和提升附加价值。对于底层需求来说,一个人的需求消费毕竟有限,就算是亿万富翁,也只能吃一碗饭,就算我把这碗饭的附加价值做到极致,蛋糕的体量也仍然有限。越是衣食住行的底层需求,越需要更大的需求消费者基数,事实上,大部分人的底层需求未必满足,只是就业上的供需失衡,越是越来越高的工作门槛以及对未来期许的下降,终将带来消费能力的下降,大部分人选择了消费降级,伴随而来的只是蛋糕变小了,吃到蛋糕的人就更少了。

如何把蛋糕做大,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吃到蛋糕?只能做新蛋糕(发掘新需求),并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做蛋糕当中,而不是集中几个大厂去做新蛋糕。只有这样,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当中。

理论上,互联网高速发展和集中的今天,资源已经越来越往大厂倾斜,集中化越来越厉害,大厂积累越来越厚,互联网门槛越来越高,但是大厂的裁员也越来越厉害。似乎所有企业和个人都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恐慌当中,抖音也在做外卖电商,腾讯也在做外卖,甚至都在抢夺各种外包的蛋糕,在我看来就是蛋糕缺越来越小的缘故,需求的增量太小,以至于各种新的形式新的方式新的模式都在创造和发生,缺没法带来足够的增量,因为底层人的购买力正在削弱。

企业和资本以及个人,无可避免会贪婪和自私,至少很难做到无私,无私和共产更多代表的是集体的意识,竞争和资源获取是刻在基因里面的,在金字塔顶端的人,如果没有极大的信念支撑,谁会放弃其资源而往金字塔下层释放。

如上所说,社会面却需要普通人能赚到钱,能参与到做新蛋糕当中,才能盘活整个大蛋糕的体量,才能脱离这个恶性循环。但目前做新蛋糕的能力和资源都几乎掌握在少数人手中,普通人参与到增量的创造中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高。但由于经济下行,有能力的自由职业者和开拓增量创新的欲望都在前所未有的增长。矛盾也在加剧和增加,外部矛盾是巨头和小个体的矛盾,内部矛盾是小个体创造增量的欲望和创造增量的能力之间的矛盾。我们觉得需要有一个新的模式注入到这个社会里面,激发出真正的增量,社会是需要增量需求来带动整体供给增量的良性循环的。

千千万万的小个体都想赚钱,都想分到蛋糕,都想创造增量,但个体的力量有限,只有多业态互补联合,才能增加创造增量的概率。多业态联合,必然需要管理,需要项目,归根到底,也更需要利益分配来保证合作的健康和发展。

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实践,也有各种各样的企业、DAO组织在探索着不同的实践,只要是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和目标,本质上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,其实就会伴随着利益的分配。有些很现实、有些很理想、有些人性化管理、有些规范化管理,不同的决策倾向,不同的利益分配侧重。

我们想要探索的,就是团队合作和利益分配的最佳实践,我们想要构建的,就是最优质的项目交易市场和团队合作社群。

当然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倾向,从某种程度来说,我们也是马克思主义者。
1.一切以实践为基础,实事求是,唯物辩证考虑问题。
2.各个阶段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制度,生产力为一切基础,绝对相适应的分配制度。尊重历史阶段中的决定和错误,并做出有效调整,避免由于急于纠正而走向极端主义。
3.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以及尽量公平的分配。

于是,我们取名为IOP,从互联网发起,其中包括三个含义,
- Internet of People:代表 团队的利益最大化
- Internet of Proletarianization:代表 公平先进的利益分配
- Internet of Pause,代表 不急不卷不焦虑停一停,想清楚做对社会对自己都更有价值的东西

IOP是我们的愿景,我们在追求愿景的过程当中,相对结果,我们希望更能享受追逐愿景的过程,以及专注于事情本身。我们不把实现当成一种自身的必然,更多的是坚信愿景的必然,追求的不是“我实现了愿景”,而是追求“愿景会实现,不一定是由我来实现,但总有人能实现,而实现有我们的贡献”。

我们试图弱化对愿景的归属,而强化对愿景的信念,以便无论在任何时候,都能坚持好我们的方向,我们都只是愿景的执行者,而不是愿景的控制者。

我们坚信,就算IOP的愿景不是由我们完成,也会在未来由其他人完成。

-------------

粤ICP备2023055478号